|
转载: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大力发展文旅经济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的意见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发展全域旅游战略,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 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省,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一 干多支、五区协同” “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战略部署,坚持事业与产业相统筹、保护与开发相协调、融合与创新相结合、质量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充分释放文旅经济活力,把四川文化和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为人民美好生活提供丰润文化滋养,为经济社会发展 夯实强大产业基础,奋力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经过5年努力,把我省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广泛践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文旅产业深度融合的文化高地和世界重要旅游目的地。 —巴蜀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以三星堆、九寨沟、大 熊猫等为代表的四川文旅品牌誉满全球,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名流名家不断集聚,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活动品牌不断丰富,对外文化形象不断提升。 ——四川旅游吸引力显著提升。实现旅游发展全域化、 旅游服务品质化、旅游治理规范化、旅游效益最大化。文旅精品大幅呈现,四川旅游知名度、美誉度、开放度显著提升,旅游总收入、接待入境游人次、旅游外汇收入均实现翻番。 —文化旅游供给力显著提升。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旅游高质量产品供给极大丰富。市(州)有“五馆一院”〔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 (中心)、美术馆、剧院(场)〕,县有“四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场所)〕,乡镇 (街道)有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国家级和省级旅游度假区 达到100个、生态旅游示范区达到100个,A级旅游景区达到1000个。 —文旅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作为支柱产业的支撑带动作用更加凸显。总资产和总收入实现“双百亿”的企业达到5户,上市挂牌企业达到50户,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园区达到30个。文旅市场规范有序,人民群众文化旅游获得感幸福感显著增强。 二、完善“一核五带”文旅发展布局 (三) 建设成都文旅经济发展核心区。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打造世界文创名城、旅游名城、赛事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重点发展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现代时尚、音乐艺术、电子竞技等产业,提升文化创新 力和核心竞争力。实施旅游国际化战略,健全国际旅游集散、购物、离境退税等服务平台,增强旅游吸引力和影响 力,进一步发挥对全省文旅发展的辐射引领作用。 (四) 建设大熊猫文化、古蜀文明、天府文化等交相辉 映的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推进三星堆文化、三国文化、三苏 文化、道教、佛教、石刻等文旅资源内涵共融、联动传播。重点培育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移动电视、无线音乐等产业,争创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推进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强世界遗产、环龙门山、环龙泉山等文旅资源和线路协同开发、整体推广,提升旅游发展品质和国际化程度。 (五) 建设长江文化、民俗文化等紧密结合的川南文旅 经济带。推动酒文化、竹文化、灯文化、盐文化等为主题的文化产业发展,发挥自贡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带动作用,提升 对外文化贸易能级。围绕长江黄金水道建设开发水上旅游产 品,促进文旅资源综合利用,实现乡村旅游、研学旅游、工 业旅游等业态共同发展,构筑四川南向囯际旅游经济走廊。 (六) 建设巴文化、三国文化、蜀道文化等相互促进的 川东北文旅经济带。深入挖掘巴人文化、革命文化、春节文化、丝绸文化内涵,丰富载体展现形式,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培育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大力发展蜀道三国文化 游、伟人故里红色游、秦岭南麓生态康养游、嘉陵江山水人文游,建设国内一流的山水生态与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 (七) 建设弈文化、“三线”文化、康养文化等联动发展 的攀西文旅经济带。以摩梭文化、茶马古道文化为重点建设彝族文化体验区。依托“三线”建设、航天科技、水电工业 等资源打造“三线”文化观光走廊。推进安宁河流域和金沙 江沿岸农业文旅融合发展,围绕阳光康养发展生态农业、体育运动、文化创意、红色教育等业态,建设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 (八) 建设高原生态文化、藏羌民族文化、长征文化等融合发展的川西北文旅经济带。把生态功能和文化保护放在首位,坚持以文旅发展为主导。深入挖掘藏羌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弘扬长征精神,打造高原特色文化品牌。加强川滇藏 大香格里拉区域合作,大力发展冰雪温泉、自助旅游、红色旅游、山地探险、科考研学等业态,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生态文化旅游目的地。 三、培育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枢纽项目 (九) 建设三星堆国家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古蜀文明传承创新工程,加强三星堆遗址的研究、发掘和保 护,加快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建设,提升服务社会的软硬件能力。建立适应示范区高水平建设发展的管理体制,提高保护 利用水平。推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建成世界古文明研究和 文旅高地。 (十)建设长征主题国家文化公园。配合国家建设以长 征为主题的国家文化公园四川示范段,推动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长征历史步道、强渡大渡河遗址、长征纪念总碑、四渡赤水战役遗址、葬海结盟遗址群、若尔盖红军长征 遗址群、小金红军长征遗址群等建设,开展川陕苏区革命文 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弘扬长征精神,发展红色旅游。 (十一)建设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落实《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总体规划》,以藏羌#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基础, 建设一批文化旅游、演艺娱乐、工艺美术、文化创意等领域示范项目,形成以大九寨世界遗产旅游区为中心,香格里拉文化生态旅游区、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等为支撑的藏羌 彝文化产业走廊四川布局,建成世界级精品文旅区。 (十二)举办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强化 “天府三九大•安逸走四川” “熊猫家园•天府四川” “Sichuan , more than pandas” 文旅形象标识 推广, 每年在 2 个以上国家(地区)举办中国(四川)大熊猫文化旅游周, 将大熊猫打造成为四川独具魅力的文旅名片,带动川剧、川 灯、川景、川菜、川茶、川酒等走出去,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 (十三)建设“十大”知名文旅精品。坚持高水平规划、 多功能配套,依托九寨沟、黄龙、川西北大草原等打造“大 九寨”依托峨眉山、瓦屋山、三苏祠等打造“大峨眉”依 托卧龙、碧峰峡、唐家河等打造“大熊猫”依托稻城亚丁、 泸沽湖等打造“大香格里拉”依托海螺沟、木格措等打造 “大贡嘎”;依托蜀南竹海、沐川竹海等打造“大竹海”依托都江堰、东风堰等打造“大灌区”依托剑门蜀道、阆中 古城等打造“大蜀道”;依托三星堆、罗家坝等打造“大遗 址”;依托蒙顶山、松潘古城等打造“茶马古道”。 四、实施一批文旅融合发展重点工程 (十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工程。深化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加强革命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建设一批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示范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养激励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实施传统工艺振兴 计划、振兴川剧和曲艺工程。 (十五)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展演工程。持续推动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影视精品创作,实施舞台艺术精品、重大主题 美术创作工程。打通文艺创作、生产、展演、消费及经纪代理环节,搭建优秀作品多元传播展示平台。设立四川艺术基金,加大文艺创作生产扶持力度。 (十六)实施历史名人文化传承创新工程。挖掘四川历史名人文化的时代价值,新建、改(扩)建一批历史名人陈列馆、博物馆、纪念场所、传习基地。围绕历史名人文化, 推出一批学术研究中心、品牌文化活动、文艺精品力作、优秀文创产品、主题旅游线路和研学旅游目的地。 (十七)实施全域旅游创建工程。坚持统筹推进、突出 融合发展、加强基础配套、实施综合营销、强化共建共治,推动5个市(州)、50个县(市、区)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省。对通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 区验收的市(州)政府一次性给予500万元、县(市、区)政府一次性给予300万元奖补。 (十八)实施文旅特色小镇培育工程。以特色文化、自 然风光、文物古迹、特色建筑等独特资源为依托,进一步挖掘、融合、转化、创新城镇文化内涵,完善基础服务设施, 加强对外推介宣传,提升综合效益,打造一批主题鲜明、功能完善、宜居宜游宜业的文旅特色小(城)镇。 (十九)实施文旅精品线路推广工程。有效整合全省文 旅优质资源,加强宣传推广,打造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线、世界遗产旅游线、G318/317中国最美景观大道旅游线、香格里拉生态文化旅游线、蜀道一嘉陵江旅游环线、川东北休闲度假旅游线、川南长江度假旅游线、攀西阳光康养旅游线、长征丰碑红色旅游线9条四川旅游精品线路。 (二十)实施节会活动品牌培塑工程。按照“政府引导、 市场主体”的原则,举办中国(四川)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和四川图书展。办好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中囯(四川)囯际旅游投资大会、四川艺术节、四川电视节、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四川国际文化旅游节。做强四川音乐季、四川省乡村艺术节、四川文化消 费节等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节会活动品牌。 (二十一)实施文旅交流合作工程。实施巴蜀文旅全球 推广计划,支持各类主体在境外设立四川文旅营销中心,开拓文旅市场。强化与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开通川港澳文旅合作直通车。扩大对台文化交流。制定发展入境旅游实施意见。鼓励各地针对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省外游客来川大型自驾活动等制定营销措施。 五、扶持一批“文化旅游+”融合创新重点产业 (二十二)推动文旅与农业、林业、水 |